《如父如子》的封面标题竖排在最左边,字被遮去一半,我甚至想到“知父如子”,或者“知父知子”。作者是枝裕和先生是个很细腻的人,整篇不用太多人物对话来铺陈情节,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,读着就很容易被带入。
故事讲的是两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,在迎接小生命的医院被护士恶意掉包。直到孩子长大升小学的时候,乡下的那家孩子去验血,验定与家长血型不符,追索到医院,医院方搜寻当天出生的孩子家庭,排查,DNA亲子鉴定,庆多和琉晴,两个六岁的孩子开始经历被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再次选择。
庆多的养父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中层,养父更是一位内敛自律的精英,他几乎是没有时间陪伴庆多的成长,却真是为了这个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交给养母按照他的规划,培养庆多进所谓私立高等学校。庆多每天练习弹钢琴,为应试还参加专门的培训,背诵培训机构设计的应试问题答案。他成功地回答了考官的问题,比如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鸡包饭,印象最深的是跟爸爸妈妈去野营,爸爸带他一起放风筝。这显然有违事实,或许正是孩子的某种期许。他因为正确地背诵了这些答案,得意地向爸爸笑了。举手投足间,足以贴上“有教养的孩子”的标签。
父母们始终纠结在血脉相承的传统观念中,孩子们在一段时间的周末共处,随之留宿的尝试,最终被交换了。
琉晴在乡下长大,家庭条件真的不是太好。养父甚至被描述成似乎想争取医院方最大赔偿的小人,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。可是当庆多养父仗着抚养条件优越的名义,试图想要回琉晴却不交换庆多的时候,他们愤怒地反击了。
琉晴是不适应他的高级酒店式新家,他的很多生活习惯被亲生父亲列上了行为准则的禁止名单。他倔强地坚持着自己,故意惹怒亲生父亲,他最后偷逃了,一个六岁的孩子,没有买票,机灵地越过检票口,坐上新干线,换乘,下车还要步行,凭印象找到生活了六年的家。相反,庆多很容易融入了新家,很快会照顾弟弟妹妹,亲生父母的随意他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可伶的孩子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,他一直是很乖的样子,他心里却无比期待认定的父母会来接他回家。等到琉晴亲生父亲前来找回琉晴的时候,这位父亲只做了找琉晴这一件事,他自以为是为了庆多好,不破坏对他意志的锻炼。庆多没有跑出去,拥抱他心中的父亲,退而躲进了小柜橱。
看到这里,我禁不住流泪。我们何尝不是以爱的名义,作出选择,最后还是伤害了对方,伤害了自己。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,给他力所能及最好的,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塑造他,是没有错,这是父母的义务。让我反省的是,庆多做事情都是象完成任务一样,弹钢琴,按照答案回答问题,甚至吃东西,都是为了取悦当时的父母,得到相关的肯定,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收在心底。他躲避了。
我想琉晴的亲生父母是做好了准备,准备改造琉晴。可是琉晴直接地表示不喜欢不顺从,他知道自己不要什么。
成年人可能都是太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事情。可是这个世界因为不同的人才五彩缤纷。我们大多认为孩子还小,为了不让他走弯路,我们开始制定各种方案,用自己的成长经验为他们作规避。我们几时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耐心地去倾听孩子的诉求。一切都是为了他好,无怨无求,甚至为了自己炫耀的资本,任劳任怨。我想起海蓝博士的话,其实控制人的行为最强大的东西,第一是本能,第二是情绪和欲望,第三才是道理。我们却为何忽略孩子的本能,压抑孩子的情绪和期许,只会跟他讲道理。
心理学提及终生成长。每个人的成长分阶段,自己去体验,去总结。不同的经历是每个人参与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。刚开始看到故事的大概后,我问了下儿子的想法,他的回答是,不是坏事呀,这样他们不是各有了两个都爱他们的爸爸和妈妈吗?这或许也是孩子的本能?
小说的结局果然如此,我于是释然。
作者:尘埃 从楚地扬起落在南国的珠江边,是微渺,也是随意。有所感触有所记录,有所领悟有所期许,一个安静知趣的女子。酒茶诗画,体味人生。有奔波,不轻言放弃。有故事分享,善待这个世界,善待自己。